阿片类药物诱发的通气功能障碍:持续进行的 APSF 计划

Steven Greenberg,医学博士、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成员、美国重症医学会成员

大量可预防死亡和其它不良事件均与阿片类药物诱发的通气功能障碍 (OIVI) 有关。1 实际上,阿片类药物如今是美国医院里最常用的处方药物类别,是与患者出现的不良后果相关的第二常见的药物类别(激素及合成代用品排名第一)。2,3 尽管医院里 OIVI 的确切发病率很难量化,但一项研究表明,每 200 名术后患者中就有一名出现OIVI。4 不幸的是,风险分级和风险因素意识的提高并不能保证识别出所有出现术后 OIVI 的患者。5

APSF 的使命是通过推动能够促使患者安全理念发生积极转变的研究、教育和质量改善计划来持续提高患者安全水平。在实现这一使命的过程中,APSF 已经主办了两场多学科会议:第一场于 2006 年 10 月在旧金山召开,最近的一场于 2011 年 6 月在菲尼克斯召开。在菲尼克斯召开的会议的主题为:“检测术后严重的临床药物诱发呼吸抑制的基本监控策略。”会议的前提条件被总结为:“患者不应因术后出现阿片类药物诱发的呼吸抑制而受到伤害。” 5 136 名参会者达成了共识——应使用持续电子监测设备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术后患者进行监控。当时,脉搏血氧饱和度仪是可用于对未接受补充氧气的患者进行监控的最可靠、最便利的监测设备。5 此外,参会人员达成了一项共识:如果给患者补充氧气,则应使用气体交换监测设备(即二氧化碳图)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通气不足的情况。5 尽管参会人员认为,本地资源匮乏可能会妨碍普遍持续监控,但他们希望发现一个可以监控所有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是否出现 OIVI 的时期。5 APSF 采用患者及其家属在OIVI 方面的真实经历制作了一个创新教育视频,作为 APSF 在该领域内所做的一次努力 (https://www.apsf.org/resources/oivi/)。在 APSF 的支持下,本领域内的专家继续努力实现对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进行持续电子监控。此外,APSF 还为数个涉及 OIVI 的研究项目提供了资金,旨在推动患者安全研究的发展。

APSF Newsletter 会全年持续关注与 OIVI 问题相关的话题。此类话题包括 OIVI 的相关结案数据核查、OIVI 监控方法的更新、OIVI 联合委员会的观点,以及围手术期开出 OIVI 处方产生的影响的回顾。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反思与阿片类药物使用相关的自身临床实践。此外,我们希望此类信息能够激发从业者及其所在的机构努力应对挑战,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目前,Greenberg 博士是《APSF Newsletter》的编辑和北岸大学医疗系统(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System in Evanston, IL.) 麻醉学、重症监护及疼痛医学系教育副主席。他是芝加哥大学麻醉学/重症监护系临床副教授。


关于本项介绍,他没有需要披露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 The Joint Commission.Safe use of opioids in hospitals.Sentinel Event Alert #49 2012;Aug 8;1–4.
  2. Lucado J, Paez K, Elixhauser A. Medication-Related adverse outcomes in U.S. hospital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 2008.HCUP Statistical Brief #109.April 2011.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ockville, MD.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566/.
  3. Davies EC, Green CF, Taylor S, 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 inpatient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3695 patient-episodes.PLoS ONE 2009;4:e4439.
  4. Dahan A, Aarts L, Smith TW.Incidence, reversal, and prevention of opioid-induc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Anesthesiology 2010;112:226–238.
  5. Weinger MB, Lee LA.No patient shall be harmed by opioid-induc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APSF Newsletter 2011;26:21–40.